武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正在加快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光电子信息产业是武汉五大优势产业之首,产业规模已达7566亿元,正向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成为武汉能级跃升的“强引擎”。
1976年,武汉南望山脚的实验室拉出17米石英光纤,中国首根石英光纤诞生,由此开启我国光电子产业序幕,为武汉奠定产业先发基础。
近半个世纪后,武汉已成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且向技术“第一”突破——未来光纤信号传输介质将由空气替代,这一颠覆式技术源自武汉。
1988年创立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公司”),自1992年正式投产以来,在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三大核心业务领域持续领跑全球,且已连续9年稳居全球首位。今年6月,长飞公司发布“AI-2030”战略,目标成为全球AI光联接基础设施引领者。
“AI时代,光纤不仅是信息通道,更是智能生态的神经中枢。”长飞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表示,该公司空芯光纤研制处于行业领先,为智算网络和分布式大模型提供中国方案。
长飞研制的下一代新型光纤
调研组感受到,当前AI驱动科技革命加速,特种光纤、光模块、AI服务器等逐步升级为战略性基础设施。
AI大模型爆发带动光模块需求激增,光迅科技、华工正源、海思占据光模块全球前十位的三席,高速光模块从武汉运往全球。
今年上半年,华工正源光模块产品实现海外业务同比增长128%。华工正源总经理胡长飞向调研组介绍,800G光模块商用后,将提速与DeepSeek等AI产品的交互等待时间。
武汉长江计算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信科的全资子公司,作为算力基础设施国家队,其AI服务器已进驻国家电网枢纽节点、金融机构、国家实验室等。
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最全的光通信产业链,如何孕育更多世界级的百年老店?全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激光设备制造基地之一的武汉,如何由“老本行”里长出“新本事”?武汉的回答是:乘“智”而上,在国家战略需求中找到新位置。
TCL华星武汉基地,是湖北首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半导体显示面板企业。其在汉工厂,为全球最大LTPS单体工厂。
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的东智工业应用智能平台,率先落地TCL华星产线。AI识别生产流程速度,较人眼快5—10倍;准确率从人眼的85%,提至90%以上。这是国内半导体显示行业首个落地的人工智能应用。
调研组走访获悉,格创东智推出的章鱼智脑Agentic AI平台,正加速进驻生产线。工业应用开发周期缩至以天计,设备小故障处理效率提升62%。
当前,智能手机、LED显示屏行业遇困。需求饱和,出货量下滑,低价换市场难破局。要捅破产业天花板,唯有靠技术创新,进行生产流程、协作模式、组织形态等智能化重构。而AI,正是破局的“凿子”。
武汉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光电子信息产业正是产业焕新的重点领域之一。AI对先进制造业的改变,率先在这一领域落地。
激光行业面临结构性过剩。中国光学学会副秘书长顾波表示:“人工智能时代,谁领跑‘AI+激光’创新,谁就能引领产业未来。”华工科技开发出基于工业大模型的焊缝识别跟踪系统,引导机器人进行高精度焊接,识别效率较传统技术提升了50%。
武汉探索破解行业同质化竞争。在武汉市新型显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华星光电联合格创东智等软件企业,携手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协同攻关,首批聚焦面板设计仿真、制造良率优化两大方向,通过AI等技术优化显示面板工艺、丰富产品形态,推动屏显行业从“内部内卷”转向“外部突破”。
武汉正争创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如何让优势产业持续领跑,武汉的回答是:借“智”闯关,用“内功”破“内卷”。
6月26日,全球首款北斗优先全频点高精度芯片在武汉正式发布,芯片搭载全球首创的AI芯云融合定位技术,车辆、无人机等移动载体快速运动中也能精准定位。
武汉梦芯科技接受调研组采访时介绍,搭载该芯片的智能割草机,可自动定时作业,无需人工推扶、收集草屑。能将传统两周一次的“剪发式”割草,升级为每日自动“刮胡式”养护,适配海外家庭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集成电路产业是武汉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去年以来,先进半导体等板块转型升级势头明显。集成电路圆片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1—7月,湖北集成电路圆片、电子元件产量再提速,分别增长20.9%、46.8%,彰显产业韧性。
据调研组多年观察,超20年追“芯”路,武汉从激光、光通信起跳,逐步迈向芯片产业高地。武汉正是因为依托“光芯屏端网”优势,持续抓住AI和集成电路交叉领域的技术迭代机会,加快通用高算力训练芯片、多模态智能传感芯片、高能效边缘端异构智能芯片发展,凭“智”脱颖而出,诞生首款4K级显卡GPU、国内首款7纳米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等。
我国光电子产业规模位列全球第一,冲刺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挑大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指出,“一束光”若想行稳致远,必须为世界贡献新理论、新技术、新产业。
武汉正在先进半导体、未来网络等13个细分赛道上发展未来产业。调研组发现,多个赛道由“光”延伸而来,“光芯屏端网”多有交叉。
“光”的生命力在于照亮“未来”,而“智”的驱动力在于赋能“创新”。在全球产业重构背景下,武汉正将“光”与“智”培育成城市生长的底层能力,不断放大倍增效应,闯出无可限量的未来。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