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盛夏,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内,一处数百平方米的万级超净封装测试车间里,武汉羿变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羿变电气”)的工程师们身着洁净服,紧盯仪器显示屏界面,正在对一款产品开展性能测试。 “我们正在攻关一款最新的大电流高性能碳化硅功率模块样品。”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材介绍,“这款模块的成功,意味着我们能给高端电驱系统装上一颗更强劲、高效的‘中国芯’。”
目前,羿变电气进入提速成长期,订单量持续攀升,产品研发不断突破。陈材透露,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完成一款产品样品测试工作,并实现小批量加工,将应用于医疗行业。
留汉博士后破局“电驱心脏”产品散热性能提升45%
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工业装备等领域,电机是动力的源泉。而让动力收放自如的“心脏”是电驱系统中的变换器。功率模块是这颗“心脏”的核心,其性能决定电驱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对功率需求的提升,提高变换器的效率和功率密度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
“提升效率、减小体积、降低成本,这是永恒的挑战,也是我们的突破方向。”陈材介绍,羿变电气直指功率模块的封装结构、核心工艺和关键材料三大领域进行创新,研制出一款低成本、高性能的双面散热碳化硅(SiC)功率模块,能提升电驱系统的效率和续航能力,填补了国内在相关高端模块产品领域的空白。
公司研发副总黄志召翻开一份份翔实的检测报告展示道:“传统模块一般是单面散热,双面散热模块本身理论上可提升30%的散热性能,我们团队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创新,研发的模块产品散热性能提升至45%。”
同时,产品的电性能提升40%左右,电驱系统的损耗大幅降低,续航能力持续增强,产品性能比肩国际一流。
实验室成果“落地生金”获得多家资本青睐
高校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如何跨越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死海”,是无数科研团队面临的挑战。
“我们注意到国内高端碳化硅功率模块的空白,深感技术落地的紧迫性。”陈材介绍,2020年,时机成熟,羿变电气应运而生。“E-bian”的命名,承载着团队在“供电(Electric)”领域创新求变的执着追求。然而,从实验室样品到稳定可靠的工业产品,再到赢得市场认可,每一步都写满艰辛。
2024年9月,在参加首届武汉博士后“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期间,公司获得光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1000万元投资。陈材提到:“相关部门的对接服务务实高效,他们多次主动上门走访,实打实地为我们解读政策、对接资源,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在各方支持下,公司场地从创业初的1000平方米扩展至3000平方米,今年又将新增1400平方米,研发和生产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目前,公司正与多家省内投资机构进行深入洽谈,发展势头强劲。团队也从最初的几人壮大到50多位技术人才,其中多为“90后”“95后”,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成为名副其实的“博士后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主力军”。
今年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亿元将从“马蹄莲”奔向“星辰大海”
在羿变电气明亮宽敞的宽禁带功率模块封装车间,一块块棱角分明、结构紧凑、仅手掌大小的模块产品在生产线上“列队”。它们正是团队创新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征战市场的“利器”。
在宽禁带半导体功率模块上,通过深度掌握封装、积木化功率组件和高集成功率变换器三大优势技术,羿变电气持续拓展着电能变换装置性能的边界。其中,积木化单元实现了驱动/功率组件一体化设计,使产品开发交付周期比传统模式缩短50%以上,大大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和交付能力。
目前,羿变电气研发的碳化硅功率模块产品已在船舶、航空、新能源、医疗等行业的多家领军型企业实现交付应用,赢得了口碑。企业还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已申请14项发明专利及22项实用新型专利,也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发展趋势。“推进绿色发展的征程中,创业者从来不是旁观者,而是勇立潮头的先锋。”陈材表示,“让电能更高效、更便捷地应用,是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最大助力,功率模块正是提升能源链效率的关键一环。”这份使命感,驱动他们不断前行。
羿变电气已获得近6000万元融资。陈材透露,今年公司累计销售金额预计将突破1亿元,较去年增长约50%。展望未来三年,他信心十足:“营收目标瞄准3亿至5亿元。”
(来源:中国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