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氮化镓Micro-LED,实现高速可见光通信信号探测

日期:2022-12-19 阅读:589
核心提示: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作为一种宽禁带体材料,其细窄的耗尽区能够实现高载流子浓度,以此诞生的发光二极管(LED)获得了2014年诺贝

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作为一种宽禁带体材料,其细窄的耗尽区能够实现高载流子浓度,以此诞生的发光二极管(LED)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借助LED发展起来的可见光通信,正由于频谱无需授权、高速、节能、无电磁辐射等优点,在6G研究领域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通信技术。

但是,可见光通信作为一种通信系统,发射和接收两端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近年来,可见光通信的发展主要依靠着发射器件的突破,包括LED、SLD和LD。而对于接收器件,大部分可见光通信系统在使用红外、近红外的探测器进行信号的接收。这些使用的探测器已经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对红外、近红外通信进行了不断优化,这其中包括铟镓砷探测器、镓砷探测器和硅探测器。它们最小的峰值频率响应也在800 nm波长,然后在可见光波段(400-780 nm)快速下降,这就导致类似可见光通信极具竞争力的水下通信场景(蓝绿光400-570 nm)发展受阻。

将氮化镓LED进行反向偏压能实现可见光波段探测器的功能。传统氮化镓LED在制备过程中往往使用蓝宝石衬底或者氮化镓衬底。蓝宝石衬底一般只能设计横向结构,在高注入电流或者高入射光功率下,会表现出电流拥堵、散热差等问题,以至于芯片性能严重下降或损坏。氮化镓衬底是理论上最理想的衬底,可制备氮化镓衬底过程困难且成本极高,难以满足商用化需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复旦大学迟楠教授、沈超教授、施剑阳博士研究团队联合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风益院士、张建立教授等人设计了一种硅基垂直结构的氮化镓Micro-LED。将该LED作为探测器,成功实现了10 Gbps的可见光通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hotonics Research 2022年第10期。

该方案首先设计一个硅基垂直结构的氮化镓Micro-LED图(a),实验中同时设计了10 μm×10 μm、50 μm×50 μm和100 μm×100 μm三个尺寸芯片,其中50 μm的SEM图,如图(b)。随后将设计的芯片以共阴极的方式组成4×4芯片阵列,如图(c),该芯片阵列的光纤显微图像,如图(d)。

图(a)硅基垂直结构氮化镓Micro-LED示意图;(b)50 μm芯片的SEM图;(c)4×4芯片阵列示意图;(d)50 μm芯片阵列的光学显微图像

基于该硅基氮化镓Micro-LED,成功实现了实现峰值频率响应400 nm的可见光探测器,其半波宽达到了72 nm,为可见光的波分复用系统提供了可能。对该器件给予正向偏置电压,可以发射出573 nm左右的可见光,当给予方向偏置电压,该器件可以实现可见光信号的探测。通过加大反向偏置电压,-20 dB带宽最大可以达到822 MHz。利用该探测器,成功实现了传输距离1 m,传输速率10.14 Gbps的可见光通信。

相比于传统蓝宝石衬底的氮化镓Micro-LED,硅衬底的Micro-LED具有高晶体质量、良好导电性和高导热性能等特点,并且与现有硅基基础电路兼容,具备向更加小型化高集成化发展的优势,以此构建的可见光探测器,适合未来对成本、速率敏感的6G可见光通信应用场景。复旦大学与南昌大学团队实现了硅基氮化镓Micro-LED作为高速可见光探测器,后续将进一步开展更高响应灵敏度、更高传输带宽的研究,将该器件推向实用化,最终实现可见光通信收发一体化设计与应用。

 

打赏
联系客服 投诉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