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姝威呼吁拯救柔宇,深圳国资会出手吗?

日期:2022-04-14 来源:@懂私慕阅读:2884
核心提示:刘姝威呼吁拯救柔宇,深圳国资会出手吗?
 “拯救柔宇,保持我国在柔性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13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柔宇科技独董刘姝威在其个人微信公号发声:“拯救柔宇”。那么,深圳国资会拯救柔宇吗?
 
.....
 
4月13日,担任柔宇科技独董的知名学者刘姝威,开始为柔性屏“独角兽”柔宇科技发声,她呼吁各级政府能积极帮助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帮助柔宇科技引进战略投资者,以便开拓我国柔性技术的应用市场。
 
据了解,刘姝威自2020年6月开始担任柔宇科技独立董事。2021年11月,刘姝威曾在朋友圈公开表示,“现在我担任四家公司的独立董事:万科,格力电器,中光学和柔宇科技。”
 
1、刘姝威发声“拯救柔宇”
 
刘姝威详细介绍了柔宇科技的资金情况,称柔宇科技从2012年5月创立至2021年9月近十年期间,共进行8轮融资,获得股权投资约61.97亿元,债权融资约36.53亿元,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17.17亿元,现金流入合计116.28亿元。
 
文中还提及,创立十年,柔宇科技的研发和生产运营支出总额占总现金流入的16.3%。自创立以来,柔宇科技累计支出员工薪酬福利总额占总现金流入的14.2%。
 
刘姝威称,2021年第四季度,深圳市政府聘请多家专业机构对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投片生产线进行现场考核,考核投片良率达81.6%。由于柔性屏产线2018年投产,部分应用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近一两年才完成,所以柔宇科技还没来得及开拓市场,创造充足的经营性现金流量时,公司已经出现资金短缺,导致柔性屏产线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完成法国空中客车等产品订单,也无法进行持续的研发工作。
 
面对柔宇科技亟待解决的困难,刘姝威呼吁,各级政府能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帮助柔宇科技引进战略投资者,以便开拓我国柔性技术的应用市场。刘姝威表示:“拯救柔宇,保持我国在柔性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刘姝威此次发声,柔宇再次成为网络上热议关注的焦点。
 
有网友表示,“尊重市场,该退就退,该破产就破产”、“企业的事情还是让企业自己解决吧。”
 
还有网友称:“为什么要拯救?企业没订单或者产品没有竞争力,不能靠政府或者银行来解决的啊。即便是科技走在最前沿,如果不为这个时代所用,那也是没办法的……刘教授一直是专业和客观的,难道这点会看不到?”
 
另外有网友表示,“作为创业的年轻人,科学家,做技术做产品可能不是问题,商业化才是最大的问题。你必须成为合格的商人,才有可能活下去。”
 
2、深圳国资会出手吗?
 
据界面新闻,深圳国资体系的一位员工对记者透露,深创投在去年年底对柔宇项目是否追加投资有过内部讨论,当时的决定是“不投”。“现在又过去几个月了,会不会追加投资不确定,况且这个决定权不在深创投,而是政府。”上述员工说。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对于柔宇科技这个项目,深圳市政府就已经有专班介入。而且,该项目有一定敏感性,投资圈尽量避而不谈。
 
一名长期观察深圳产业经济的人士表示,柔宇已经证明是一个失败的项目,不仅技术路线有问题,难量产,良率低,而且还存在数据造假,深圳国资如果再继续投资是不明智的。
 
柔宇科技是深圳的明星项目之一,资本的宠儿,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成立至今,柔宇共经历过13轮融资,资方包括深创投、松禾资本、IDG资本、中信资本、顺丰控股、盈科资本、越秀产业基金、招商证券等。其最后一笔融资发生在2019年四季度,融资3亿美元,估值60亿美元。在众多大名鼎鼎的资方中,不乏深圳国资的身影。
 
天眼查显示,深圳国资体系的深创投、深圳汇港投资、红土信息创投分别位列柔宇科技的第四、第六和第十一大股东,分别持股4.64%、4.06%和2.09%。
 
不过,在不断融资的同时,柔宇却始终难以盈利,其技术独创性和量产能力也开始广遭质疑,甚至被打上了“PPT公司”的标签。柔宇科技及其CEO刘自鸿甚至一度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限制消费令。
 
2020年,柔宇科技搁置赴美IPO的计划,转向A股科创板,计划募资144亿元,其中7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2021年2月,柔宇科技撤回上市申请。此后,柔宇科技再未提交IPO申请,资金紧张问题开始显现。
 
2020年,柔宇科技搁置赴美IPO的计划,转向A股科创板,计划募资144亿元,其中7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2021年2月,柔宇科技撤回上市申请。此后,柔宇科技再未提交IPO申请,资金紧张问题开始显现。
 
上市梦中断,对柔宇这家科技创业型公司影响巨大。柔宇科技陷入了一个怪圈,不断融资,又不断缺钱,资金链紧张背后,“造血”能力堪忧。招股书显示,柔宇科技连年亏损,且亏损数额不断扩大。
 
柔宇科技对此解释称,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仍在市场拓展阶段,销售规模较小且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3、部分员工按最低薪酬休息三个月
 
近期,柔宇科技欠薪问题多次登上热搜榜,引发外界热议。据每日经济新闻,“去年底,公司产线开始维持最低运转。”还在柔宇科技任职的一名老员工李艳红(化名)月初对记者表示,数月欠薪导致柔宇科技大批员工离职。“2022年开年以来,柔宇科技OA系统里的员工人数不断减少,已从1800人下降到700人左右。”
 
此前,柔宇科技前述员工李艳红曾表示,2021年3月,当时VP(Vice President,副总裁,记者注)级别高管已经出现被拖欠薪资的情况。VP以下的管理岗当年3月拖欠的薪酬到5月份发放,7月的工资到9月收到50%;8月的工资9月正常发放,9月工资10月只收到40%。此后,薪酬发放开始越来越混乱。
 
到2021年11月份,柔宇科技欠薪问题全面爆发。“因为(2021年)10月薪资全额暂停发放,公司承诺将在11月30日补发10月的薪资但并未兑现,12月底收到了11月的工资。而12月以后至今几个月的薪酬都没有收到。”李艳红说道。从欠发工资至今,对于“投资马上就来,预计下月补发薪酬”这类的借口,她已经感到麻木。
 
柔宇科技工资发放情况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Excel表格截图
 
今年清明假期前,柔宇科技欠薪问题多次登上热搜榜,再度引发热议。但让李艳红没有想到的是,公司高层的“自救”办法竟然是给员工们“放长假”。
 
“3月31日下午,公司各个部门陆续通知,清明节之后就开始放假,时间是三个月。其中,4月按照全薪计酬,5月和6月按照深圳最低工资标准来计算,这两个月的社保也要按最低基数来调整。”
 
让包括李艳红在内的柔宇科技多数员工更感不满的是,柔宇科技始终没有发布关于放假三个月的正式通知。“公司担心这种消息被员工对外释放出去带来负面影响,但员工却很担心,如果公司不以官方名义发布正式通知,后续公司会不会将三个月时间解释为员工旷工?”
 
4月6日下午,在深圳南山柔宇科技工作的在职员工王淼(化名)向记者表示,公司的做法相当于变相裁员。“有些老员工拥有原始股,他们如果要离职,公司会回购他们的股份,但是有些(人)回购的钱也没给(到)。有些海外的柔宇部门领导不满公司做法,并未通知员工放长假,所以有些人仍然到岗。今天深圳南山办公区也有几十号人来上班。”
 
李艳红对记者补充道,柔宇科技已经不是第一次按照深圳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另一位柔宇科技员工则表示:“即便是最低标准,也并未发放”。
 
4、争议巨大的企业
 
柔宇科技是一家备受争议的科技企业。
 
据《财经天下》周刊,创业头两年的柔宇,虽然名不见经传,但由于技术的独特性和豪华的创始团队,获得资本青睐。投资人徐小平曾因错失柔宇早期投资而感到懊悔,他形容柔宇创始团队是“3个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
 
创始人刘自鸿和他两名斯坦福校友,于2012年回国创办了柔宇科技,主攻全柔性显示屏和柔性传感器。这些技术的一个落地方向正是折叠屏手机,这在当时难以想象。
 
柔性屏被行业内认为是半导体显示领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该领域的主导企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星、LG等大型公司。
 
一家创业公司踏入一个成熟且巨头盘踞的赛道,通常来说成功希望极其渺茫,但柔宇有它的独特性。在柔性屏幕实现技术上,柔宇绕开了以三星为代表的LTPS(低温多晶硅工艺)技术路线,另辟蹊径打造了自有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
 
柔宇宣称,其技术可以使得工艺制程缩短,良率显著提升,产线投入成本和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重大技术突破上领先了韩国三星为首的国外传统显示行业巨头。加上柔性电子技术产业的产品应用领域预期广泛,业内普遍认为其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容量。柔宇因此得以在融资道路上高歌猛进。
 
2013年,IDG投了柔宇数千万美元。从2015年开始,中信资本、浦发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还有包括李嘉诚旗下香港尚乘集团等都进入柔宇的资方名单,到2018年8月柔宇完成E+轮融资的时候,它的估值已经高达50亿美元。
 
柔宇一路走来,资方阵容越来越气派。创业“九死一生”,但这一定律在柔宇这里仿佛并不存在。它借助科技感十足的柔性屏概念,走上了一条令人羡慕不来的资本路线。
 
而且,许多机构对于柔宇颇具信心。例如,仅深创投一家机构就连续三年投给了柔宇数十亿元。
 
不差钱的那些年,柔宇在投资布局上也出手不凡。2018年6月,柔宇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产线在深圳投产,该产线投资额高达110亿元。这座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柔性屏生产基地,2016年投建,2018年即宣布实现了量产。
 
按刘自鸿的话说,柔宇从0到1只用了两年。对于柔性显示屏这一技术难度颇高的行业,柔宇科技名副其实地实现了投资大手笔和“大跃进”。
 
2018年量产之后,柔宇步入“从N到N+”的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落地阶段。这也意味着,柔宇需要从一家朝不保夕的创业公司,走向成熟可靠的大公司。光靠资本输血不是好企业,柔宇也需要学会自我造血。
 
巅峰的时候,柔宇拥有约2000人规模的团队,以技术人员为主,同时全球拥有4个研发基地,已经显露出了一丝大厂的风范。
 
但与高融资和高估值、高增长形成反差的是,外界很多人对柔宇的评价是“卖概念”,称呼其为PPT公司。理由是,手机作为柔性屏幕最重要的落地场景,却没有多少手机厂商愿意和柔宇合作,采购柔宇的屏幕。截至2021年,只有中兴一家手机企业与柔宇达成战略合作。
 
柔宇畅想的大批量多场景落地,没有如期到来,这也最终导致其陷入了争议的漩涡。显示屏行业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回报慢,且国内长期处于追赶状态的行业,柔宇在宣传上的高调成了一柄双刃剑。
 
一位手机行业资深人士曾表示,柔宇屏幕的良率低,是最致命的问题。“技术不是什么优势”,该人士称,“能量产才是。”
 
2018年10月,柔宇抢在三星、华为之前,率先发布了全球第一款折叠屏手机,但柔宇的折叠屏手机销量惨淡,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品牌的手机存在。
 
由于客户和产能所限,柔宇科技的销售规模一直很小。2020年至2021年,柔宇相继试图冲击美股和科创板上市未果。其中,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收入受到不少质疑。
 
相比于144亿元的拟募资额,柔宇的营收和利润惨淡。企业招股书也显示,柔宇存在“持续亏损”“欠缺造血能力”“产品销量平平”等诸多现实问题。
 
根据招股书申报稿,2017年、2018年及2019年,柔宇的营收分别为6472.67万元、1.09亿元及2.27亿元,营收复合增速为87.3%。但同时亏损持续扩大,这三年期间净利润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别为-3.58亿元、-6.11亿元、-8.1亿元。
 
为筹措资金,柔宇科技将所拥有的唯一土地使用权抵押、子公司柔宇显示股权质押、部分设备抵押和部分专利质押用于向银行申请借款,这些被质押的资产都是柔宇科技重要的生产经营资产。
 
“收入这么少,这也能申报IPO?”一位半导体领域人士曾吐槽,“为了这个销售增速,亏那么多钱。”

5、柔性屏爆发期到底还有多远?
 
据《凤凰WEEKLY财经》,“活下去。”创道投资咨询总经理步日欣在谈到柔宇科技时表示,“能够熬过这个阶段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走入至暗时刻,与柔宇自身的经营不无关系,但更多的,还与柔性屏面临的市场环境有关。
 
步日欣表示,投资机构当初投柔宇的逻辑,关注的是柔性屏的巨大市场前景,目前来看,这个预期并没有按照理想状态发展,存在很大的延迟。如果柔宇的技术和产品具有优势的话,还是存在竞争力的,即便市场延迟,也存在发展空间,只是放缓而已。
 
不得不承认的是,从柔宇过往的宣传来看,对柔性屏的市场预计还是过于乐观。
 
在招股书中,柔宇科技提出了柔性屏以及柔性电子技术的六大落地应用场景,包括智能移动终端、智能交通、文娱传媒、智能家居、运动时尚、办公教育。
 
但从招股书中的客户案例来看,柔宇科技的柔性屏合作方除了硬件设备外,其余的合作更多的是与合作方的共同探索上。
 
也就是说,柔宇科技的技术能否成功应用,实际上是很“吃客户”的,既需要合作方“看得上”,还需要拿出魄力来跟着柔宇“跑一程”。
 
刘自鸿也曾承认,在柔宇的客户中,现阶段更多是和合作伙伴共同建设生态、培育市场。
 
无论是C端的智能硬件还是B端的技术解决方案上,柔性屏应用场景落地,整个行业都处于探索阶段,柔宇也不例外。
 
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对于柔性屏的接受度还没有到放量的阶段,包括折叠屏手机,目前受制于价格和用户使用习惯,也没有到普及的程度。
 
就折叠屏手机的市场而言,艾媒咨询曾在2021年Q1做过调研。数据显示,56.3%网民认为柔性屏的缺点为容易弯曲或折叠损坏,52%消费者认为柔性屏产品太贵,而46.8%网民认为柔性屏的劣势为技术不够成熟。
 
柔宇还选择了下场做折叠屏手机、教育类手写板等硬件产品。
 
“柔宇进军折叠屏手机市场,正凸显了产品的生态建设短板,亲自下场做手机,也属于无奈之举,并非一个最优选的商业模式,也切断了与其他手机厂商合作的可能。”步日欣说道。
 
从柔宇亲自下场做手机这一动作来看,可以验证柔宇的技术其实并非宣称的那么有优势,可能并未通过下游手机厂商的验证,只能构建一个生态闭环,这属于无奈之举。
 
此外,在柔性屏方面,尽管是走不同的技术路线,但柔宇的竞争对手包括了三星、京东方、TCL等传统屏幕厂商。
 
业内人士坦言,柔性屏肯定会有市场和相应的应用场景,但肯定是一个非常长的周期,要想大规模取代目前的刚性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现阶段的柔宇,考虑的不是柔性屏什么时候会大爆发,而是如何在生死路口,活下去。(文/@懂私慕)
打赏
联系客服 投诉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