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向稳、向新、向优”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表示,今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落实“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要求,强化央地协同、部门协作、政企协力,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企业创新活力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呈现出“向稳、向新、向优”的特点,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工业和信息化经济运行平稳。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稳步提升,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在一季度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7%,基本保持稳定。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加强惠企政策落实、优质企业培育和企业纾困帮扶,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前5个月,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2万户,较上年底增加了8000多,规上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4%。以5G、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速发展,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始终把融合的思维贯穿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各方面,以融合促创新、以融合促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应用成果加速落地,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与生产许可证。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和数据集落地运营,开源550多万条训练数据,加快在多领域下应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更加壮大,上半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成交额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截至6月底,建成了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41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人工智能赋能作用持续加强,我国培育并开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应用,形成一批新模式新业态。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已超百款,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高端产业发展。上半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占全部规上工业的35.5%,较去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3.3%。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新确定了26个试点城市,开展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新支持35个试点城市,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在电子信息、电力装备、轻工、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持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国家层面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0%,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行业治理取得积极进展,17家整车企业作出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承诺,钢铁、水泥行业企业效益有所改善,光伏行业总体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有所增加,部分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还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也要看到,各项支持政策正在持续发力,各项改革举措加快推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谢少锋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全力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市场化思维、法治化理念加强行业治理、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效,为巩固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做出更多贡献。
培育5个以上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样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中间站”。产业中试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产业技术创新,也决定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
谢少锋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聚焦政策、标准、平台、产业、要素等方面,加快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在政策方面,出台《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发布《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指引》《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在标准方面,成立制造业中试标委会,编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在开展工作方面,带动20余个省市出台40余项专项政策,初步建立了部省联动、业界骨干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
制造业中试平台是输出中试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制造业中试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谢少锋介绍说,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科学布局、梯次培育、标准引领、网络服务的思路,加快培育中试平台。目前,主要是聚焦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信息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共性技术等6个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加快打造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促进中试资源的互联互通。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将2400余家中试平台纳入储备库,并从中遴选产生241家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力争在今年底,培育5个以上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
谢少锋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以提升中试能力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目标,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行业布局,针对创新成果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区,强化中试平台的区域特色和支撑作用。二是抓好服务效能,引导中试平台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发布高水平中试平台目录和公共服务资源清单,加快中试资源开放共享。三是抓好成果转化,多渠道支持中试平台建设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四方面推动工业经济增长
数据显示,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保持平稳运行。一季度和二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5%和6.3%,在去年同期较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增长。
“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外部不确定性需加强应对、产业结构性矛盾需妥善化解。”谢少锋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巩固基础、提升质量、培育动能、优化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筑牢工业经济基本盘。实施新一轮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具体工作方案将在近期陆续发布。支持重点工业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包括落实支持政策、培育新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提高运行质效、应对外部风险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基础。
二是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持续开展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大模型在制造业重点行业落地部署,提升智能化水平。推进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夯实绿色化发展基础。
三是持续培育发展动能。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展专项行动,培育新产业、打造新动能,加快发展生物制造、低空产业。推动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超前布局新领域新赛道。
四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开展专项行动,加大工作力度,解决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强化标准的作用,支撑引领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产能监测预警,推动行业自律,优化发展生态。不断完善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和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多措并举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谢少锋介绍说,今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支持了124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对全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省级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开展了专精特新发展评价,不断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工商联,连续4年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中小企业最关心的政策、人才、资金、市场、创新、合规等方面,持续强化公益性服务,不断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谢少锋表示,在政策上,研究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联合税务总局开展“春雨润苗”行动,推进税费政策便捷惠及小微企业。在人才上,办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班,联合全国总工会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行动,组织劳模工匠技术服务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资金上,推进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二期,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在创新方面,深入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推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进入大企业供应链。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强化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指导。通过汇聚服务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