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射频前端市场竞争越发激烈

日期:2025-10-11 阅读:240
核心提示:作为无线通信设备的神经中枢,射频前端模块负责将基带信号转换为可传输的射频信号,同时接收外部射频信号并转换为基带信号,是决

作为无线通信设备的“神经中枢”,射频前端模块负责将基带信号转换为可传输的射频信号,同时接收外部射频信号并转换为基带信号,是决定无线通信质量、速率与功耗的核心组件。如今,这一关键组件已不再局限于手机等移动设备,而是全面渗透到汽车电子、物联网、5G基站、卫星通信、低空经济等全场景,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且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

市场研究机构Yole Group的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移动射频前端模块市场规模已达15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70亿美元。但在这看似平稳的增长曲线下,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革,传统巨头垄断的壁垒正被逐渐打破,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加速崛起。

巨头的垄断地位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全球射频前端市场呈现出典型的“马太效应”,少数国际巨头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专利布局与供应链掌控力,构建起难以逾越的行业壁垒,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这种高度集中的格局,曾让后发企业面临“从0到1”的生存困境,尤其在5G部署初期,全球射频前端产业几乎被欧美日企业掌控。从市场份额来看,2024年高通、博通、Qorvo、Skyworks、村田五大巨头合计占据全球超70%的市场份额。在核心器件层面,以射频前端价值占比最高的滤波器为例,市场研究机构QY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SAW滤波器市场规模大约为51.45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64.16亿美元,核心厂商包括村田、TDK、太阳诱电、思佳讯、好达电子等,前五大厂商占据了全球约88%的份额;而性能更优、适用于中高频段的BAW滤波器,根据环洋市场咨询的数据,2024年全球BAW滤波器收入大约63.72亿美元,预计2031年达到111.64亿美元,整个市场被博通占据87%的市场份额,Qorvo占据12%的份额。

而中国企业长期徘徊在中低端分立器件领域,高端滤波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种“卡脖子”的局面,推高了整机成本。例如,在5G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模块成本占比可达15%~20%,其中滤波器成本又占射频前端总成本的40%以上,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定价。

然而,行业的平衡正在悄然改变。近几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复苏,华为、vivo、小米、OPPO等本土终端品牌崛起,2024年整个市场同比增长6%。这不仅为国产射频厂商提供了宝贵的试错机会,也成为打破垄断的“关键变量”。

与此同时,传统巨头的增长开始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量见顶,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终端厂商为控制成本,对射频前端模块的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开始主动寻求性价比更高的替代方案;另一方面,中国厂商在分立器件领域的突破,正在分流中低端市场份额,挤压巨头的利润空间。例如,在射频开关领域,中国厂商卓胜微以4%的全球市场份额领跑本土供应商,其分立器件产品凭借成本优势,已进入国内主要安卓手机厂商的供应链。这种“低端突破、高端渗透”的策略,为全球射频前端市场注入新的竞争活力。

中国企业的差异化突围路径

在射频前端产业中,技术壁垒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分立器件到高集成模组,从SAW滤波器到BAW滤波器,每一个技术节点的突破,都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与工艺积累。中国射频企业要打破垄断,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差异化突围路径,避开巨头主导的技术红海,在细分领域建立优势,再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

滤波器技术的弯道超车,成为中国企业突破的首个关键点。作为射频前端的核心器件,滤波器的性能直接影响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与传输效率,也是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的短板。2022年前,BAW滤波器几乎被博通、Qorvo垄断,专利数量超2万项,中国企业难以切入;而SAW滤波器虽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高端产品仍被村田、TDK等日本企业掌控。面对这一局面,中国企业选择从“高性能SAW滤波器”入手,寻找技术突破口。

市场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性能SAW滤波器在3.5GHz以下频段实现了与FBAR滤波器相近的性能,而成本却降低20%~30%,这一技术路线的成熟,为中国企业打开了市场空间。卓胜微率先抓住机遇,持续优化MAX-SAW等滤波器产品,2024年推出的 0.6GHz~6GHz宽频带SAW滤波器年出货量超1.2亿颗,在多款国产旗舰手机中规模化应用,集成自产滤波器的模组产品在客户端覆盖率持续提升,推动射频模组营收达18.8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从2023年的36.34%升至42.05%。

高集成模组的突破,则标志着中国企业从“单一器件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在5G高端手机中,L-PAMiD(集成功率放大器、天线开关、滤波器的模组)已成为标配,其技术难点在于需集成10~20颗裸die,也就是不同功能的“微型芯片”,需要解决频段间干扰、散热、封装应力等多重难题,技术门槛远高于分立器件。此前,这一市场完全被高通、Qorvo等巨头垄断,中国企业长期无法涉足。

唯捷创芯成功研发出L-PAMiF、Phase7LEPlus以及Phase8L等高集成度模组,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Phase8L模组已批量应用于国内主流品牌的中高端5G智能手机,在能效比与线性度指标上可媲美国际竞品;慧智微则凭借“绝缘硅(SOI)+砷化镓(GaAs)”混合架构的可重构射频技术,推出适配5G-Advanced新频段的Phase8L L-PAMiD模组,该技术可动态调整器件参数,适配不同频段的通信需求,成为国产高端模组的代表。这些突破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市场地位,更推动国产射频前端的“价值量”显著提升。

不过,专家表示,在BAW滤波器、高端PA等核心领域,国外厂商仍占据技术制高点;在汽车、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国外企业也已布局多年,中国企业要实现全面超越,仍需长期努力,未来要加强产业链协同,滤波器企业与模组厂商应建立长期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来源:中国电子报)

打赏
联系客服 投诉反馈  顶部